苏州工业园区金胜路2号 19265184507 waningundefined

产品展示

山东体育家底厚实,“鲁超” 联赛呼之欲出?

2025-06-18

近年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以现象级热度刷新了大众对业余赛事的认知,其 “体育 + 文旅 + 消费” 的创新模式引发全国关注。而作为体育大省的山东,拥有深厚的足球底蕴和庞大的产业基础,能否借鉴 “苏超” 经验,让本土的 “鲁超” 联赛从构想变为现实?

一、山东体育家底:从竞技实力到产业规模的全面优势

山东的体育基础堪称 “家底厚实”。截至 2024 年,全省在训运动员达 4.8 万人,数量居全国首位,45 名山东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在乒乓球、射击等 17 个大项中展现实力。足球领域,山东拥有 3 支中超球队、10 支职业俱乐部,数量远超江苏,青岛、济南等城市的足球青训体系更是培育出众多国脚。

产业层面,山东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 年全省体育产业规模预计超过 5400 亿元,举办各类赛事活动 8 万余场,体育消费达 2368 亿元。政策支持方面,《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 “创新开展社区运动会”“培育主场氛围、赛事文化和观赛群体”,为 “鲁超” 等本土赛事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

二、齐鲁超级联赛的现状与痛点:为何 “苏超” 火了而 “鲁超” 仍待破圈?

事实上,山东并非没有本土联赛。2015 年创办的齐鲁超级联赛(“鲁超”)已走过十年,参赛队伍从 6 支扩至 13 支,部分俱乐部如山东球探、烟台中海外睿翔还晋级中冠联赛。然而,与 “苏超” 相比,“鲁超” 的影响力仍有明显差距:

  • 赛制与运营:“鲁超” 长期采用赛会制,赛程集中在 11 月寒冷季节,且以城市轮流承办为主,缺乏主客场制带来的持续关注度。反观 “苏超”,7 个月的主客场赛制覆盖全省 13 城,85 场比赛形成持续流量。
  • 城市认同感:“苏超” 以城市命名球队(如 “南京队”“苏州队”),强化地域归属感;而 “鲁超” 球队多为 “城市 + 俱乐部” 模式(如 “济南兴洲”),弱化了市民对家乡球队的情感联结。
  • 文旅融合:“苏超” 将赛事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如常州 “9.9 元门票 + 萝卜干炒饭”、扬州 “非遗展” 等,形成 “看球 + 旅游” 的消费闭环。山东虽有丰富文旅资源,但尚未找到类似的融合路径。

三、破局之路:山东如何打造 “鲁超” 特色?

面对 “苏超” 的成功,山东已开始行动。山东省体育局表示,将 “探索制定山东省足球联赛的实施方案”,结合各地场地、文旅等条件培育精品赛事。借鉴江苏经验,山东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letou官方
  1. 强化城市 IP:以 16 地市为主体组建球队,通过队名、队徽、口号融入地域文化(如胶东的海洋元素、鲁西南的儒家符号),激发市民参与感。
  2. 优化赛制设计:采用主客场制,拉长赛季周期,结合山东 “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 的交通优势,方便球迷跨城观赛,形成 “周周有赛事、月月有热点” 的氛围。
  3. 创新商业模式:引入 “体育 +” 思维,如青岛已尝试的 “赛事 + 市集 + 景区折扣” 模式,将门票、周边商品、文旅消费串联,实现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
  4. 政策与资本联动:依托山东雄厚的民营经济,吸引企业赞助(如青岛啤酒、海尔等本土品牌),同时争取财政支持,完善场馆设施和媒体传播体系。

四、挑战与未来:从 “形似” 到 “神似” 的本土化探索

尽管山东具备复制 “苏超” 的基础,但仍需克服文化差异。江苏 “散装” 城市间的竞争文化与山东相对内敛的齐鲁文化不同,如何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前提下激发城市间的 “较量”,是关键课题。此外,需避免盲目模仿 —— 如贵州 “村超” 以全民参与出圈,山东亦可探索 “职业 + 业余” 联动,让专业球员与草根爱好者同场竞技,扩大赛事覆盖面。

山东体育家底厚实,“鲁超” 联赛呼之欲出?

正如江苏 “苏超” 的成功并非偶然,山东 “鲁超” 的崛起也需时间沉淀。当体育赛事不再局限于竞技本身,而是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消费升级的引擎,“鲁超” 或将真正照进现实,为齐鲁大地注入新的活力。